/ 讲述 / 1浏览

Like a flowing river

电视剧《大江大河》小说原作名字叫《大江东去》,充分体现了作者和导演想展现改革开放大时代的野心–当然,孔笙导演不负众望,确实做出了史诗级的表达,虽然还没有看完,我都迫不及待的要打9分的高分了。但是不论是大江大河还是大江东去,都有点太大了,我个人反倒更喜欢他们翻译的英文名Like a flowing river,毕竟这四十年是不断变化和流动的,而且电视剧又不是纪录片,讲的都是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故事,标题小一点,以小见大其实更好。

 

其实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记忆几乎就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多数的农村,是没有小岗村或者是电视剧里雷东宝这样的认识和勇气的。包产到户都是中央的政策一步步、一级级、一片片的推进下来的,就像河水漫灌一般。老家包产到户,俗称单干,应该是在八十年代初,因为我已经有点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生产队分田分东西,我还抓阄抓了一块不算很差的地。单干以后,说实话现实的故事不会这么曲折和让人振奋,只是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只是以前是大家一起,现在是各自奔忙。小雷家后来的创业故事,也不具有普遍性。像我们村算是不小的村子了,集体经济只有一个面粉厂是改革开放以后搞的,后来很快承包给个人了。另外一个就是以前就有的油坊,早已经倒闭了,到现在剩了几间房子产权还不清不楚。那个时候,除了宣传中的大邱庄、华西村,真正集体经济发展起来惠及农民个人的,我感觉还是少数。我知道的唯一一个,就是我姨父的村子。那个时候有个说法叫“电视村”,他们村就是比较早的实现基本普及电视机的,周边几十里其他村子的村民没有不羡慕的。但是据我后来的了解,他们村就是养殖业比较发达,应该是村民承包养虾池之类的上缴的承包费比较多,所以村集体比较富裕。至于说企业,好像没有。Like a flowing river,我感觉那个时候更像是放开了水闸让河水流了出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让人们自己有了选择的机会,我觉得这才是这个大时代相比以前的最可贵的意义。

 

在另一条线,宋运辉进了工厂以后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自己刚大学毕业的时候。虽然时代差二十多年,但有很多非常接近的情节–也是国营大厂,每年一批批的大学生招进来,住单身宿舍,下车间实习,然后很快各自被召回技术、质量、管理的岗位。我当然不敢把自己代入宋运辉,毕竟咱学识浅薄天赋平平,也不够努力,但是我能从很多我当时的上级、师傅、同事的身上找到宋运辉的影子。比如当时我们的技术负责人就是一个聪明、勤奋、又心无旁骛的人,没有什么爱好,只知道研究技术钻研产品;别人中午休息、抽烟、打牌,他就坐在办公室看技术资料。远在我进厂之前,他年纪轻轻就当了技术部的负责人,管着一层楼的大大小小的工程师、技术员。领导器重,众人包括老工程师们也都服气,就是一天到晚一张扑克脸,技术部的年轻人都躲着他,因为一不小心犯点错误就会被他毫不留情的训一顿。不过我们这帮小年轻的里边也有厉害的,我的朋友老杨就心理素质过硬,挨训的时候不解释,一句话不说,最后他急了:你倒是说句话啊?一时传为笑谈。

 

开颜给宋运辉送饭的情节,就更有意思、更有代入感了。大厂里边,新来的大学生是被各个部门、车间的人盯着的,毕竟年轻有朝气、有学历有专长,将来都会走上技术、管理的岗位,所以都被视为潜力股。我的朋友L就是这样在车间实习的时候被一个小姑娘看上了,天天跑到我们单身宿舍送饺子,到现在我已经不记得姑娘的名字了–只记得当时我们给她起的外号,叫“幸福水饺”。最后结局圆满,我们那一批人纷纷离开之后,L坚决的留下跟姑娘成家立业,好像最近刚生了二胎–现在他们回忆起这一段,一定非常甜蜜。

 

今天早晨我跟我老婆说,我忽然想到“三叔”虞山卿很像我的好朋友Z。我老婆就笑了,说那当然了。Z不是跟虞山卿一样技术出身,但是有文笔有酒量,做事头脑清楚,目的性强,我自己总结就是比我们这帮生瓜蛋子成熟多了。在大企业里边,除非你跟宋运辉一样实力超群,做人做事没有点城府和头脑,是没有出头之日的。我在当时就有这样的认识,所以想了想自己还是离开了。但当时如果这话说出来肯定是有些酸溜溜的,现在这样说是发自内心而且并无贬义。事实也证明,Z现在在那儿不说风生水起,也是那一批人留下的所有其他人望尘莫及的。

 

本来我想说的是这部电视剧和我们这一代人所感受的改革开放,但是现在感触更多的是自己看到的和经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在时间上已经很久远了,但在你自己就好像昨天刚刚发生一样,正所谓往事如昨。但另一方面,虽然记忆是如此的鲜活,对于同一个事情的观点却会因为你当前的心境而发生很大的偏移甚至是反转。

 

更新于

1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