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第一次见格伦,算起来那时候他已经快 60 岁了。一个人绕了半个地球,从南非跑过来看我们的工厂和生产。我那时候刚从工作了三年的工厂辞职出来,到公司上班还不到一年,格伦应该是我接触的最早的几个外国人之一。老头满头银发,很朴素的一个南非白人,很安静但并不寡言,那时候我英文也不行再说也不知道聊什么,所以见面的场景虽然都记得,聊的印象深一点的只剩下两个事情:一是他说到中国对他来说太难了,尤其是吃的东西,记得当时我们半路上去吃了一个肯德基还是麦当劳;再就是站在路边闲聊,我告诉他路旁的一辆中华车说这是中国造的,他觉得很惊讶--2004 年国产像样的中级车,恐怕也就是中华尊驰了。
格伦那时候还在南非一个大企业上班,在我们这儿开了几个产品,做了很多年。后来他退休了就停了,直到 2010 年左右,又打电话过来说他和他的儿子成立了一个公司,还是做原先的产品,轻车熟路的做了又是七八年,老头今年终于又来了。工作的过程就不说了,陪了他加起来一整天,在路上的时间又比较长,所以就天南海北家长里短的聊的很多,聊到家人的时候,被他震住了。
老头有七个儿子,两个女儿,23 个孙辈;而且,这九个儿女都是他和他老婆亲生的(不是废话,好多老外的大家庭其实不是原生的)。我说我就两个孩子有时候都被他们搞得疯了,没法想象你这九个孩子是怎么养大的,your wife is a great lady 。格伦笑着说我老婆喜欢娃娃(doll),所以生了一个又一个。那么多年,格林一个人工作,老婆在家带孩子。过去我们中国也有很大的家庭,比如我老婆的爷爷奶奶就有五个儿子四个女儿,但我国五六十年代的生活水准非常低,换句话说那时候养孩子基本上就是养活而已,谈不上什么生活质量、教育水平。格伦不同。他今年 72 岁,他的孩子们生在六七十年代的南非,完全是一个现代社会,对于生活水准、医疗健康、教育等等的要求都和我国的五六十年代完全不同,养育这九个孩子的难度可想而知。
格伦给我看他最大的孙女的照片,27 岁了,我随口问了一句她上班还是上学,就又引出了一个故事。这个孙女出生后前四个月一直哭,哭的她妈妈受不了了,格伦老两口就把小孙女接过来了。老两口带着孙女去看医生,发现是先天性心脏病;小心翼翼的养到七八岁,突然一次发烧差点要了姑娘的命--应该就是发烧烧了脑子,而且是非常严重的那种。医生建议放弃,说救活了也是 cabbage(植物人)。这种事情没有人愿意详述细节,格伦只是说,我们坚持要救她,奇迹就出现了--你看她现在多好,虽然说话有点问题,但是她这方面很聪明,那方面很有天才………照片里的姑娘很健康很阳光,在专心的做手工。从四个月到现在的 27 岁,孙女一直和格伦夫妇一起生活,格伦说,她更像他们的女儿。格伦的好几个儿女后来移民到新西兰,这个女孩的孙女的父母也在其中。每年格伦夫妇会带着孙女去新西兰带呆几个星期,孙女一年中就和父母有这短暂的相聚,她已经把爷爷奶奶的家当成自己真正的家。
原先格伦的四儿子凯文也在那个公司工作,父子俩同事了很多很多年,他负责产品和技术,儿子管财务。格伦退休以后,凯文找他提出成立公司自己做,格伦第一次拒绝了,第二次终于拗不过,就开了自己的工厂。从最初的 5 个人,发展到现在的 50 多个人,七八年的时间,可以说非常成功了。老头这次来中国,主要是给自己的工厂买测试的设备。从南非到上海,上海飞青岛;离开我们,下一个目的地是重庆,从机场要坐三个小时的高铁去一个不知道什么名字的大学看设备。
在原先的公司,和我们联系的除了格伦,另外有一位叫内奥米的女士负责合同和发货等具体的工作,业务停了以后也就没有联系了。在格伦开了自己的公司重新和我们联系以后,内奥米就再次出现了,在格伦的公司负责同样的工作,我们当时还以为是格伦的什么亲戚。格伦不无得意的说,内奥米就像她自己的女儿,他从原先公司退休的第二天,内奥米就也辞职了,自己的工厂开起来以后,内奥米马上就来上班了。
满头银发,身体清瘦,七十多岁的格伦身材不高、略显单薄,是一个坚持饭前祈祷的虔诚教徒,更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家长,照顾了一个超级大家庭几十年,同时还有还照顾了一个工厂和把他当家长的同事朋友们。在机场送走他的时候,很少主动跟人合影的我,拉着老头自拍了一个,毕竟他这个年龄加上这遥远的距离,下次再见真的是很难了。祝他健康。
《大家长格伦》留言数:0